冶煉廠缺套保損失慘重 廢銅進口驟然大降
2009年02月25日 9:55 4718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網 分類: 銅資訊
根據海關最新的統(tǒng)計數據,1月份我國廢雜銅的進口量為18萬噸,同比下降56.2%。從2008年10月開始,中國的廢雜銅進口量就不斷下降,從之前每月50萬噸左右的進口量下降至35萬噸的水平,而2009年1月的進口量更是創(chuàng)出了近幾年來的新低。廢雜銅進口的急劇減少,直接導致了國內廢雜銅資源的緊缺,冶煉廠收取的加工費大幅下降,甚至形成了廢雜銅和精銅價格的倒掛。國內幾乎所有的冶煉廠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原料供應困難的影響,未來如果原料供應的狀況得不到改善,冶煉廠將有可能出現大面積的減產。
銅價暴跌“后遺癥”
中國的廢雜銅進口和下游加工企業(yè)在2008年10月銅價的高臺跳水中損失慘重,甚至紛紛破產,這是導致廢雜銅進口量急劇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è)協(xié)會2009年年初對東南沿海(主要是廣東的南海和清遠)的有色再生企業(yè)進行了調研,發(fā)現再生金屬產業(yè)受到了金融海嘯的嚴重沖擊。根據清遠市再生金屬行業(yè)商會的不完全統(tǒng)計,清遠市整個再生金屬產業(yè)在這次金融海嘯中的損失達到30億至45億。影響層面非常廣,波及整個產業(yè)鏈中進口、拆解、深加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所有企業(yè)。拆解回收環(huán)節(jié)的企業(yè)及個體戶,20%已經破產,50%損失超過存貨市值的一半,30%損失在存貨1/3市值左右。下游深加工企業(yè)一半以上已經停產,另外一半也減產50%以上。由于現有庫存的虧損巨大,大部分企業(yè)和個體戶停產停工,現貨交易幾乎全部停止。
銅價的暴跌,不僅使得國內的廢雜銅進口企業(yè)損失慘重,而且還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銅價僅在去年10月份的跌幅就超過46%,遠遠高于廢雜銅進口企業(yè)預先支付給國外貿易商20%的保證金,因此在面對巨額虧損時大多數廢雜銅進口企業(yè)選擇了違約。在將虧損轉移給國外廢雜銅貿易商的同時,也失去了對方的信任,他們停止向中國的企業(yè)供貨。即使是繼續(xù)向中國出口廢雜銅的貿易商,也大幅提高了貿易條件。
根據我們從廢雜銅進口企業(yè)了解到的信息,2008年10月之后國內企業(yè)進口廢雜銅需要預付70%的貨款,預付款比例一下提高了50%。在資金本已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預付款的大幅提高加大了廢雜銅進口的難度,廢雜銅進口量的進一步萎縮也就不足為奇。經過10月份中國貿易商的大量違約之后,國外的廢雜銅貿易商開始變得謹慎,重新篩選他們能夠信任的中國貿易商。廢雜銅進口渠道的重建尚需時日,廢雜銅進口在短期內仍將維持在低位。
冶煉廠無米下鍋
在再生金屬方面中國對國外資源的依賴性甚至超過了礦產金屬,廢雜銅進口的急劇減少直接導致了國內冶煉企業(yè)原料供應的困難。從2008年10月開始,國內的銅冶煉企業(yè)就開始感覺到廢雜銅的采購變得困難,進入12月之后廣東的南海、清遠等主要廢雜銅進口加工地的貨場都空空如也,一貨難求。
原料供應匱乏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冶煉企業(yè)的減產,特別是主要以廢雜銅為原料的銅冶煉廠受到的沖擊更大。據悉,山東地區(qū)以廢雜銅為主要原料的部分冶煉廠已經停產,國內的其他大型冶煉廠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原料供應問題的沖擊,下調了2009年的計劃產量。如果原料供應問題不能解決,冶煉廠被迫減產的程度將會進一步加大。
企業(yè)需提高風險意識
雖然廢雜銅的進口大幅下降,但同期我國精銅的進口量卻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2008年12月進口21萬噸,2009年1月的進口估計在18萬噸左右,遠高于之前每月10萬噸左右的進口水平。為什么精銅的進口商沒有出現大面積的虧損甚至違約?這主要歸因于精銅進口商在長期的貿易過程中樹立了正確的風險意識:絕大多數的精銅進口企業(yè)都會在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因此在10月份銅價的暴跌過程中沒有出現巨額的虧損。雖然廢雜銅與期貨市場的標的物精銅有一定的區(qū)別,但二者之間的價格聯(lián)動性很強,企業(yè)仍可通過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未來急需提高廢雜銅進口企業(yè)的風險意識,促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期貨市場進行保值。
責任編輯: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yemianfei8.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