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黃金投資呈爆發(fā)式增長 開啟后千元時代
2010年12月29日 11:15 2984次瀏覽 來源: 中華工商時報 分類: 貴金屬 作者: 陸文軍
漲,無疑仍是今年全球黃金市場的關鍵詞。2009年,在金融危機沖擊中,黃金強勁上演了“王者歸來”;2010年,伴隨著一輪又一輪的市場動蕩,經濟復蘇走勢不確定,全球通脹壓力加劇,黃金再次印證了“硬通貨”難以替代的地位。
黃金開啟“后千元時代”
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全面爆發(fā),黃金在金融動蕩中備受追捧。繼2008年國際金價首次突破每盎司900美元;2009年再破1000美元大關,“千斤頂”已不復存在。
近10年的黃金牛市,金價已上漲了4倍以上。尤其在金融危機襲來,全球市場劇烈動蕩的背景下,黃金作為風險“穩(wěn)定器”和資產“避風港”,不斷刷新國際金價的基準線。而在2010年,黃金實際上已真正開啟了“后千元時代”,短短一年間,金價幾乎超越了大部分機構的預期,不但連續(xù)創(chuàng)出新高,還在年末數次登上1400美元的“新巔峰”。
“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黃金其實是在美元為核心的貨幣體系變革中尋找新的歷史定位,也是全球性對于30多年來黃金去貨幣化的一次反思。”中國黃金投資分析師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周洪濤研究發(fā)現,雖說推動本輪黃金大牛市的重要因素是美元持續(xù)貶值,但實際金價增長幅度遠遠大于美元貶值幅度。
周洪濤分析,“可見近10年來的金價飆升是對黃金價值的一種確認,黃金的獨特金融屬性和貨幣屬性支撐了金價持續(xù)走高。”
中國因素凸現
除了歐債危機和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外,2010年黃金市場的熱點莫過于中國因素的凸現。
2010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發(fā)改委、證監(jiān)會等六部委聯合下發(fā)關于促進黃金市場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將未來黃金市場發(fā)展與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力提升的全局聯系在一起。
實際上,中國黃金市場的規(guī)模和影響力已今非昔比。2009年我國黃金生產達到313.98噸,已連續(xù)3年居世界第一,為我國黃金市場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當前黃金市場已發(fā)展成為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不僅已建立起世界全球黃金現貨交易量最大的場內市場,而且近年來隨著黃金現貨延期、黃金期貨等重要投資品種陸續(xù)向個人開放,中國民間黃金投資市場呈現爆發(fā)性增長。今年前三季度,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客戶累計已近160萬戶,黃金成交超過4600噸,成交金額突破1.1萬億元,均出現了急劇增長。
據估計,目前世界黃金總存量約為16.3萬噸。全球人均30克左右,但目前中國黃金人均存量不足4克,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潛力巨大。同時目前國內黃金消費需求旺盛,13億人口每人消費2克黃金大約消費2600噸,便是世界一年黃金總產量。
有關專家認為,隨著中國黃金市場規(guī)模不斷擴大,未來中國因素影響世界黃金市場,甚至取得更多黃金話語權,并非遙不可及。
黃金貨幣屬性回歸
回顧2010年的全球黃金走勢,可以明顯發(fā)現金價的走勢與全球主要貨幣的波動有著密切的聯系:整個上半年,在歐元區(qū)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下,伴隨歐元不斷走軟,黃金連續(xù)走高刷新歷史紀錄,高歌猛進中顯出“硬通貨”的風姿;到了年中,歐債危機突然出現緩和跡象,在世界主要貨幣反彈行情中,金價又順勢回落;到了11月,在美聯儲二次量化寬松政策影響下,金價隨即首次突破“千四”大關,黃金作為“最后的衛(wèi)兵”在巨額流動性沖擊中,凸顯中流砥柱本色。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馬克思的名言在2010年的黃金市場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在持續(xù)的全球性金融動蕩中,黃金貨幣屬性回歸。在美元逐漸式微,歐元區(qū)波折不斷,全球貨幣體系正悄然面臨變革的時期,黃金不可替代的貨幣屬性本色,使其更顯金光閃閃、彌足珍貴。
北京黃金經濟發(fā)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劉山恩說,黃金的價格是相對的,比照物不應是歷史金價本身,而是信用貨幣,“投資者要在信用資產的大海中,尋找穩(wěn)定的保值品,最理想的應該就是黃金,從這個角度看,黃金應該作為個人資產組合中的必備品,用以分散其他信用資產的風險。”
責任編輯: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yemianfei8.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