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進口至中國 未必找到最終歸宿
2012年03月27日 9:6 4988次瀏覽 來源: 路透 分類: 鎳資訊
說到中國的工業(yè)金屬需求,鎳與銅的狀況類似,國內可供生產的資源不足以滿足需求。
十多年來,為滿足國內蓬勃發(fā)展的不銹鋼產業(yè)需求,中國一直是精煉鎳的凈進口國。
據(jù)國際不銹鋼論壇(ISSF)估計,中國去年不銹鋼產量為1,260萬噸。
這相當于全球產量的近40%。此外,中國產量還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是推動全球不銹鋼產量年增長3%的主要力量。
不銹鋼種類繁多,不是所有的都需要鎳作為合金材料。但據(jù)ISSF,300系列不銹鋼仍是生產最普遍的品種,占2011年全球產量的58%。
因此照理說中國的鎳進口格局應該是頗為單一的,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可流動的金屬
以目前為例,中國既進口精煉鎳,同時也出口。2月出口跳增至4800噸,韓國和新加坡是主要目的地。
雖然這不足以抵消12200噸的進口量,但凈進口7400噸是一年多以來最低月度水準。
從基本面看,這種反向的流動有些違背常理。尤其是鑒于鎳出口還須繳納15%的高額關稅,使之更加反常。
但與銅一樣,進口鎳的不只是中國的金屬使用方。工業(yè)貿易流動中還夾雜著受投機性流動,以及近期流行起來的金融流動,金屬被作為抵押品,用于在影子信貸市場獲得貸款。
正如銅那樣,“進口”的金屬可能只是輸入到上海的保稅區(qū)倉庫。由于在那里尚無須繳納中國的增值稅,可以將其再次運出中國而無需涉稅,因此具有流動性。
從金融角度而言,這樣做是否行得通,要看中國的“實際“需求,以及某一時點上國內外的套利價差情況。
這種“再出口”的前景正在令銅市不安,有越來越多的傳言稱銅貿易流向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逆轉。
而在鎳市場,這似乎已經在發(fā)生。
需要及時指出的是,盡管有關稅因素,但那些流入到中國的東西也可能會再度流出。
需求改變
但鎳也是一窺中國金屬進口狀況改變的最佳例子。
中國的鎳和銅等金屬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這使其對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波動極度敏感。
當出現(xiàn)極端情況時,就像2007年那樣,當時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鎳價CMNI3猛漲至每噸50000美元以上,中國買家當然是轉而尋求應對之道。
以鎳為例,他們重新開發(fā)了這樣的流程:使用鎳礦來生產中間產品含鎳生鐵(NPI),并將其用于不銹鋼生產。
這個一開始是作為因應超高價格的短期權宜之計,卻演變成主要的生產趨勢。
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鎳市場的供需情況,去年在供應量中占了27萬噸,并建立了高底價以符合NPI的生產成本。
這當然也改變了中國的鎳進口狀況。
2006年時自印尼進口的鎳礦僅有16.1萬噸。2007年則膨脹至630萬噸,去年則是2560萬噸。這些鎳礦石是NPI生產流程所需的高質量金屬的主要來源。這也造成中國對精煉鎳及鎳鐵等其他形態(tài)的鎳的進口需求減少。
根據(jù)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CICC)的估計,印尼鎳礦出口目前占全球原鎳供應的16%左右。
然中國鎳進口需求的轉變,使其與印尼政府的政策產生沖突,印尼政府希望不要再以低價值的方式出口礦產。
理論上,印尼對鎳礦等原礦出口禁令只在2014年才生效。但一個更早的截止日期是在今年5月,屆時有探勘許可但還沒有實際生產的礦業(yè)公司將不允許出口原礦。
針對這個嚴格的時間表是否可行,業(yè)內存在不少懷疑聲浪,且魔鬼藏在最終的細節(jié)中。例如對鎳礦等出口而言,究竟怎樣才算是有附加值?
但印尼政府限制原礦出口的決心是無庸置疑的,援引中金公司分析師的話,鑒于當?shù)劓嚨V開采業(yè)的規(guī)模,監(jiān)管規(guī)則的改變會對鎳市造成重要的供應風險和價格風險。
此外,在應對外部供應威脅方面,中國龐大的不銹鋼產業(yè)可能總會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弱點。
至少,印尼礦業(yè)規(guī)定的改變將造成中國鎳貿易模式發(fā)生另一場大變動。
這種變動要么是轉戰(zhàn)別處,即中國買家轉而從菲律賓等國尋求替代供應,要么是中國公司與印尼礦商合作,在該國境內生產含鎳生鐵。
中國需要鎳進口,這是市場上不爭的事實,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改變。但中國鎳貿易流動就像是一場流動的饗宴,并且將持續(xù)如此。
責任編輯: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yemianfei8.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jù)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