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積累, 一靠開源,二靠節(jié)流??v觀當今發(fā)達國家,之所以經濟興旺,都離不開這兩個法寶。
提到節(jié)流,在我國,最常見的做法是政府動用宣傳和教育方式,鼓勵人們少用一滴水或少用一度電。在西方一些國家,除了家庭和學校進行早期教育外,還有一套政策與市場并存的完整體系作保障。
以盤活舊貨為例,西方國家主要通過稅收等政策措施,來鼓勵人們將那些舊的什物進行慈善捐贈。如果是捐贈給教會或慈善機構,可被折合成市場價,用以扣減當年收入。
盤活舊貨的市場有很多,如二手房和二手車等專業(yè)化市場,也有可以流通的日常用品市場等。
舊貨的流通方式也很多。有長期而固定的二手店鋪,也有臨時的易手場所;有傳統(tǒng)的門面和集市,也有網上的虛擬市場,如eBay。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那些賣二手貨和舊貨的商店,有以市場贏利為目的的,如古董店等,也有慈善機構開設的經濟店,如“救世軍”的 “thrift shop”即是。
如果說,上述的舊貨盤活路徑是“單向”的,那么跳蚤類的“swap meets”則是“雙向”的。這類臨時買賣,一般門檻很低,也無需什么執(zhí)照,只要“物盡其用、各取所需”就好。
在國外,扔東西可是一門學問。如果是化學品等東西,必須告訴專門處理危險廢棄物的機構,如果是一般大件,則需通知市政或有經營權的公司來清理。
例如,在德國,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居民區(qū)的街道旁邊堆了很多家什,你千萬不要以為這里的居民在準備拆遷,可能那天是當地統(tǒng)一允許扔大件東西的日子。
在“重復使用”方面,德國人也動足了腦筋。比如,鋁合金的易拉罐,已經立法廢除,而那些吹塑的飲料瓶,也越來越多地被打上了“多次使用”的標記。為了鼓勵人們重復使用,在購買飲料時要支付“押瓶費”。使用后的空瓶子下次帶回超市時,機器會吐出一張清單,在購物結帳時,此清單可當現金使用。
物力維艱。惜物,被各國人民視為一種美德。英國諺語說,省下一便士,就等于賺了一便士。看來,節(jié)約不但被視為是一種財富,而且還是一種綠色生產力。
我國人民歷來也有節(jié)儉的習慣。目前,盡管中國的舊貨重復使用機制還不完善,政府的稅收優(yōu)惠仍缺位,市場運作也沒有照顧到各種消費者。比如,就舊貨市場而言,面向高端消費者的收藏、保值和裝飾等奢侈品一類略微成熟,而面向普通人的日常用品方面,卻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各國文化不同,我國不需要照抄外國的做法?;蛟S,我們僅僅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不以“節(jié)約為恥”的精神,一種愿意厲行節(jié)約并付諸行動的精神。(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