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稀土短缺國家 “綠色治理”倒逼而出
2010年10月11日 10:30 9689次瀏覽 來源: 瞭望 分類: 稀土 作者: 任會斌
10月11日消息 近期,針對我國對稀土產業(yè)采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海外媒體不斷拋出“違背國際貿易準則”、“中國謀求不公平競爭優(yōu)勢”、“制約發(fā)達國家的軍工制造能力”等猜疑、指責,美日等國家更以此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真相到底如何?
《瞭望》新聞周刊近日采訪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林東魯時獲知,近些年來,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和東南亞、中亞地區(qū)的稀土資源評估、勘查工作不斷取得進展,綜合近些年已有的信息看,“目前我國尚未開發(fā)的稀土工業(yè)儲量,估計僅占全球探明總量的25%至30%左右。”
對此,包頭(包鋼)稀土研究院院長趙增祺、中國稀土學會副秘書長張安文等專家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也認為,從目前獲得的國外稀土資源勘探信息看,“我國的稀土資源儲量也就占全球的30%左右,已大幅低于目前社會上流傳的比例。如果按人均資源量計算,我國已屬稀土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
據趙增祺介紹,上世紀60年代,隨著我國對白云鄂博礦山稀土資源的勘查,我國的稀土資源儲量在全球的比重一度躍升至90%左右,“不能否認的是,當時工業(yè)和科技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全球對稀土的需求小,對稀土礦的勘探也較少。然而自上世紀60年代起,隨著我國稀土資源的開發(fā),以及破壞、浪費,加上國外在稀土資源勘探上不斷取得突破,我國稀土資源量在全球的比重已經大幅下降。”
“我國資源比例大幅下降,而且目前未完成工業(yè)化進程,加上高科技產業(yè)發(fā)展的需求,未來需要消耗大量稀土資源。有序開發(fā),刻不容緩。”為此,趙增祺分析說,全球約95%的稀土產品由我國生產供應的局面,長期難以持續(xù),中國供應下降、增加境外供應已是大勢所趨。
資源大國、產業(yè)弱國
本刊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從事稀土礦開采、冶煉分離的企業(yè)有近170家。據國家發(fā)改委等部門統(tǒng)計,2009年,我國稀土礦產品產量為12.94萬噸(以稀土氧化物計算),同比增長3.94%。目前全球約95%的稀土產品由我國生產供應。隨著高科技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全球的稀土消耗量仍在不斷上升,目前每年的消耗量已增至13萬噸左右,預計2015年前后將達到20萬噸左右。
雖然我國是稀土生產大國,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稀土產業(yè)的發(fā)展水平還相對落后。據包頭(包鋼)稀土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許延輝向《瞭望》新聞周刊介紹,“目前我國稀土企業(yè)的產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相對較低、污染大和能耗高的上、中游三種產品,在下游價格高昂的稀土器件和終端應用產品生產上,與發(fā)達國家的水平差距非常大。”
多位受訪專家憂心地說,稀土科研、產業(yè)化是對一個國家工業(yè)、裝備制造、科技等水平的綜合檢驗。發(fā)達國家技術積累多、裝備制造和自動化水平高,技術突破后很快可實現(xiàn)產業(yè)化。我國一些技術雖然在實驗室內獲得突破,但中試甚至小試都很難過關,生產主要是實驗室式的或作坊式的,手工操作多,單批產量小,導致產品一致性差,生產成本高。
上世紀80年代,原本在包頭、上海、珠江三個國營稀土廠推廣的稀土冶煉分離技術迅速擴散,我國的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的生產能力也迅速膨脹,最高時接近20萬噸,大幅超過市場需求,形成供求失衡、惡性競爭的局面。
據包頭瑞鑫稀土金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行方介紹,最多時,全國有國有、集體、私人興建的采礦、冶煉分離企業(yè)和小作坊上千家。由于過去產業(yè)布局散,發(fā)展和管理粗放,產業(yè)準入門檻低,稀土價格總體水平低,并呈周期性的大起大落。此外,有資源卻無國際市場無定價權,是我國稀土產業(yè)面臨的最大尷尬。
由于我國稀土資源開發(fā)管理粗放,產業(yè)布局分散,許多外國進口商趁機壓價,稀土賣“土價錢”。例如在全球稀土材料需求量連年增長的情況下,1990年我國出口中、低檔稀土產品6100噸,平均每噸價格為1.36萬美元;2009年,我國共出口稀土冶煉分離產品3.61萬噸,比上年增長約16.67%,出口金額3.1億美元,每噸平均價格僅約8959美元。
趙增祺說,如果考慮到多年來美元持續(xù)貶值,這確實已是名副其實的“土價錢”。
責任編輯:劉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yemianfei8.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