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聚焦解密資源戰(zhàn)役 中國不懼美歐墨
2009年11月06日 11:10 9061次瀏覽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分類: 鉛鋅資訊
聚焦2警惕貿易爭端背后的資源戰(zhàn)
美國已與歐盟和墨西哥一起,要求WTO設立專家組,審理和裁決所謂中國限制原材料出口的問題,這讓正在較勁的中美貿易關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有業(yè)內專家認為,不能用簡單的貿易保護主義看待中國與歐美有關原材料出口的爭端,而應該從各國貿易戰(zhàn)略層面來考慮這個問題,“資源戰(zhàn)”正成為全球貿易爭端的新潮流。
美國、歐盟和墨西哥的申訴認為,中國兩年前在大宗商品熱潮時期對關鍵工業(yè)原材料實施出口配額和關稅限制造成了國際市場供應的緊張;其它國家購買了中國的漲價資源,而中國企業(yè)購買自己的資源價格卻沒變,從而導致了不公平競爭。
事實上,在包括美歐在內的世界范圍內,因保護國內環(huán)境和資源,對出口實行限制的例子早已有之,比比皆是。而資源在國內外,因為數量、運輸等成本問題而造成的價格差異也是正?,F象。譬如: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俄羅斯,其石油化工產品的國內外價格有很大差異;產油國的國內價和出口價也有很大不同。
而在保護國內資源和高新技術方面,美國一直都是杰出的典范?,F任中國WTO研究會常務理事何偉文教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專訪時回憶,“上世紀90年代末,我時任美國舊金山經濟商務參贊時,中石化從阿拉斯加進口兩批原油,2000年,美國開始規(guī)定阿拉斯加原油不能再出口,只能供應美國本土,而當時對于國內的開采和消費也沒有同步采取限制。”各國都知道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所以WTO允許各國對其進行相關的保護。日本的森林覆蓋率約70%,比大多數國家都高,但日本很早就已經限制對木材的開采。
資源進出口問題,歷來是各國的戰(zhàn)略要點。業(yè)內專家透露,美國有相當多的礦產資源儲量都位居全球首位,但是為了保護本國資源,美國封存了大量的礦山,轉而從國外進口礦產品。以稀土為例,由于原子結構特殊,稀土家族的17個元素與其它元素結合,可組成品類繁多,功能千變萬化,用途各異的新型材料,且性能紛紛提高,被稱作“當代的工業(yè)味精”。美國稀土儲量世界第二,但它很早就封存了國內最大的稀土礦,每年從我國大量進口。而日本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制訂了儲備稀有金屬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國家和部分企業(yè),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礬、錳、鈷、鎳、鉬、鎢、鉻等稀有金屬,要求儲備足夠三個月到半年的消耗量。為此,日本通過多種方式建立了儲備專項資金,并不惜為進口稀有金屬動用了大量的國家預算。日本政府還鼓勵本國企業(yè)到海外大規(guī)模投資礦產資源。
貿易救濟一向是各國保護自身貿易利益手段之一,美國現在要求中國放開對原材料出口的限制,而在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汽車盛行美國的時候,則要求日本自己限制對美國出口汽車,就像后來要求中國限制紡織品出口一樣。
關貿總協(xié)定第20條明文規(guī)定,“出于對保護環(huán)境不可再生資源的需要,可以對出口實行限制,條件是對各種資源的國內開采和消費也實行相應限制。”何偉文教授認為,針對這次美歐墨的指控違反公平原則,我們應該盡快規(guī)范國內的開采和消費,否則會授人以柄。
此外,何偉文教授提醒相關部門應注意研究各國在其它國家尋找新的原料供應國問題。在中國限制了稀土類出口后,歐、美和日本已經開始尋找新的供應國。日本已經和哈薩克斯坦達成協(xié)議,五年內將投資400億日元,在其鈾礦中提取稀土;并計劃在蒙古、越南投資。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也紛紛開始制訂本國和巴西、南非間的開采方案。“這會引起各方面的競爭,即便是我們壟斷的資源,價格也不一定我們說了算,這其中也有變數。”
何偉文說,在控制資源出口方面,就是一場博弈。大宗商品的價格,不只是供應多或大買家就有話語權,其有一個生產、交換、物流、金融整個大環(huán)境,而發(fā)達國家已經占據了長期的話語權。“我們應該逐步發(fā)展有國際代表性的初級產品的期貨交易所,并配套強大的物流和金融體系才能奪回話語權。”
責任編輯:wure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yemianfei8.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