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碳酸鋰價格難言利好
2024年01月16日 9:13 5051次瀏覽 來源: 中泰期貨 分類: 期貨 作者: 王竣冬
碳酸鋰期貨是2023年期貨市場的“明星”品種之一。2023年12月份后,市場關于交割庫容不足、交割品等級與市場需求不符的猜測與擔憂甚囂塵上,其中,多數消息為嚴重失實消息。此后,碳酸鋰期貨迎來了嚴格的監管措施,市場重歸理性。當前,礦石提鋰的現金成本與現貨價格的差距已被明顯拉窄,2024年,碳酸鋰期貨價格將無法復制2023年的行情,預計該品種未來波動幅度將適當收窄。
新能源行業持續增長,但增速將放緩
2024年1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首次雙雙突破3000萬輛,創歷史新高。其中,汽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出口對汽車總銷量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7%。
汽車產業已成為我國出口貿易的支柱之一。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2023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首位。
據SMM數據,考慮近期車企和經銷商均進入去庫周期,疊加消費進入傳統淡季,預計2023年12月份汽車銷量環比下降。此外,插電混動車型銷量占比仍在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對于鋰電池的實際需求。去年四季度以來,以三元電池為主的新能源車銷量占比有所增長,磷酸鐵鋰混動型車型銷量開始下降,帶動三元電池去庫力度大于磷酸鐵鋰電池。
電池價格也延續下跌趨勢。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的成本差距近期進一步縮窄。由于鎳和鈷等原料遠期仍處于過剩區間,三元電池的成本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間。三元電池具有低溫性能和高能量密度的優勢,動力領域對于磷酸鐵鋰材料的使用占比或已經達到階段性高點。未來,在成本優勢的加持下,磷酸鐵鋰電池在動力領域的使用占比雖然有增加,但增速或將有所放緩。
據SMM數據,2023年11月份,動力電池產量為62.8GWh,環比下降5%,同比下降9%。2023年年末,雖然在降價促銷的刺激下,新能源車銷量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明顯小于往年同期水平,電池企業年末以去庫為主旋律。
在需求淡季及去庫周期的影響下,預計未來電池產量將會進一步下降。
現貨市場成交寡淡
碳酸鋰行業現貨貿易以直接銷售為主,行業自由貿易占比一度不及10%。經歷了2023年的鋰價格崩塌式下跌后,貿易商趨于謹慎,該比例被進一步壓縮。與此同時,多數正極廠的現金流也不充裕,在行業淘汰高成本產能的時間段,各環節都如履薄冰。
國內碳酸鋰的現貨價格,尤其在碳酸鋰期貨上市前,多參考各家有代表性的資訊機構報價,但隨著現貨價格下行、現貨市場成交量不斷萎縮、期貨報價先于市場超跌后,越來越多從業者反映資訊機構的現貨報價多數失真,真實成交卻寥寥無幾。前期,部分碳酸鋰上游冶煉廠減產、惜售挺價卻草草收場的情況加劇了現貨市場的恐慌,直到如今,現貨市場的成交量仍然不見起色。筆者認為,短期內碳酸鋰現貨市場有價無市的悲觀情緒仍將持續,下游企業按需采購,成交量難以擴大。
碳酸鋰產業維持高成本 部分企業成本倒掛
2023年,當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跌破15萬/噸后,部分外采鋰云母、鋰輝石的冶煉企業已面臨虧損。受協議長單的限制,多數企業頂著虧損的壓力繼續生產,進一步加劇了價格下跌的深度。因此,在第一輪挺價以失敗告終后,隨著“M+1”的礦端計價模式到來,成本的坍塌更是讓現貨、期貨價格“跌跌不休”。
目前,部分外購鋰礦的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據SMM數據,2023年12月29日,外購鋰輝石的碳酸鋰生產現金成本是118725元/噸,外購鋰云母的碳酸鋰生產現金成本是91828元/噸,與當日的SMM電池級碳酸鋰96900元/噸的報價比照,外購鋰輝石的企業仍然無利可圖。
2023年9月份,江西部分鋰鹽廠不堪重負,轉向做起了代加工業務,僅賺取加工費,轉嫁了碳酸鋰現貨價格下跌的風險,后期甚至不乏上市企業的加入,無自有礦的企業不得不用此方式“棄車保帥”。然而,碳酸鋰的生產端成本差異實在巨大,鹽湖提鋰3萬元~5萬元/噸的成本始終是其他兩種方式提鋰企業無法企及的,筆者認為,在需求持續偏弱的情況下,部分企業成本倒掛不會成為明顯的市場轉向影響因素。礦石提鋰企業停產再重啟產線的代價不大,因此,如果碳酸鋰價格短期升溫,前期停產的企業重開產能,會將碳酸鋰價格限制在一定的震蕩區間。
展望2024年,隨著前期未落地產能爬產,確定性的供給充足將繼續推動鋰價下跌。
責任編輯:葉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yemianfei8.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